Keychron目前有Q1(75%)、Q2(65%)、Q3(80%)、Q4(60%)、Q0(Num. pad)、Q60(60%)、Q65(65%)、Q5(98%)、Q6(100%),按键配列可以说是相当之丰富。现在,留给Keychron开发的主流配列...没剩多少了吧!其中,98配列近年来大火,量产选择非常丰富,但98铝坨坨+Gasket,就没有多少了,Keychron Q5是里面为数不多的选择。 还是那一套“组合拳”,铝坨坨+Gasket,两个非常热门的标签组合,就连配色方案、键帽都是Q系列家族式设计。这也使得它研发周期大大缩短,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展出多种按键配列满足不同用户需求。
Keychron Q5包装配件跟之前如出一辙,键线分离、Type-C连接线,还有三颗WIN系统键帽替换装(预装MAC键位键帽)。另外,Gasket结构,附件包还有一些可供替换安装的棉条以及螺丝、脚垫。 外观细节 像往常一样,Keychron Q5提供套件和成品两种选择。大体布局一样,但顶部F区键位不同会有区分不同版本。像手上这一把是相对正儿八经的98配列,F区按键有做分隔,只是把右上角按键替换成了旋钮,并且把左边三个按键(Del、Home、End)整体往左移了一些。因此,并不对其数字小键盘区,估计这也是为了规避外观专利做出的调整方案。除此之外,有全按键版,顶部对其数字区,只是F区没有做分隔,整体多增加有两颗按键。就易用性来说,旋钮版带分隔F区肯定更友好。 Keychron Q5外壳延续Q系列家族式设计,比较厚重,Gasket结构,边框也不能太窄,比较宽厚。另外,其边角弧度不大,边缘也没做弧度处理,触碰相对硌手。其中,带独立上下盖,通过螺丝固定。外壳通体均为铝合金材质,表面阳极氧化处理,壳体颜色老三样,黑色、灰色、蓝色。表面是细腻的磨砂颗粒感,触摸过后容易留下手油痕迹,尤其是大平面的底座。 铝坨坨外壳,质感在线,成品重量也是妥妥的“健身器材”。 边框细节 采用Type-C接口,依然位于左上角,带小板分离,下沉不会带动接口移动。旁边则是WIN/MAC系统切换。 Keychron Q5旋钮版,右上角会独立出来一颗音量旋钮(默认功能),支持下压点击。其中,旋钮跟键位有分隔,留有空间,方便两指旋转操控。采用高旋钮按键,没有摇晃,手感颇为不错,阻尼大小适中,不会误触。 带分隔的F区按键 平整的铝合金底座 键盘拆解 Q5尺寸虽大,但结构方案依然未变。上下盖仍然通过螺丝固定。内胆完全依靠Gasket棉条实现软性支撑,中间悬空,提供下沉形变。 Type-C接口小板分离 内胆“小耳”上下都有比较厚的棉条作支撑。 佳达隆轴座、QMK方案 底部预装EVA底棉和PET薄片。后者用于去掉底棉之后,防止内胆下沉接触壳体被静电击穿。当去掉底棉,则可获得更大下沉形变空间。这点看个人偏好去自行调整了。 预装底棉的下沉形变效果 键帽轴体 Keychron Q5依然标配的是一套OSA PBT双色球帽,接近OEM高度,上手没啥难度。 键帽细节 轴体方面,依然采用佳达隆G PRO系列轴体,提供G PRO红、G PRO青和G PRO茶轴。配上这相对软弹的Gasket,触底手感偏软。另外,原厂匹配的是一块金属定位板,触底还是会跟其它Q系列一样有些许共振音,大键则会更明显。对“hifi”有需求,解决方案也很简单,一套声音包下来(PC定、Poron夹心、Poron底棉等),就有完全不一样的声音表现。另外,仍然采用PCB螺丝卫星轴,出厂带润滑调教,原厂手感一般(主要是腔音比较重),可自行再调整一下。 Keychron Q5支持全键热插拔,兼容三脚和五脚轴体,下灯位,RGB。 驱动软件 Keychron Q5依然采用QMK方案,支持VIA改键。全域按键包括旋钮都支持自定义,并且有四层按键之多。其中,一颗旋钮能设置三个按键功能。在软件上设置好之后,无需点保存,立即生效。 灯光效果 由于预装黑色定位板加上本身非透光键帽,所以其灯光亮度表现肯定会有损失。同时下灯位原因,透过键帽间缝隙观看灯效,会有些许刺眼。当然,下灯位对于键帽兼容性会更好。尤其是匹配带有导光柱的轴体,不易卡键。 Keychron Q系列家族新成员,整体也还是内味,最大区别也就只是按键配列。98Gasket铝坨坨,套件依然在千元内(848+),成品最贵的旋钮版也只要1088,有点东西... |
bink1990 发表于 2022-6-17 12:23
我买了没旋钮的套件,Q系列旋钮底下有个方壳壳,感觉怪怪的
硬件是一门学问 发表于 2022-6-18 15:40
Keychron的键帽就这几种颜色,别说,折腾的还都挺好看
phoenixelf 发表于 2022-6-23 09:52
因为那里可以做成按键,预留了1u长度按键位,旋钮只能加个方底框,还好吧,不算很违和 ...